作者:王德伟
1970年,山西财经学院经历了文化大革命的“斗、批、散”,结束了十九年的办学,正式宣告解散,两幢宿舍楼及一幢教学楼由解放军181医院占用。学院周边的部分土地及建筑物也被一些企业蚕食,有的教工下放,有的调到其他单位,余下的部分教工和山西会计学校的部分教工合并成立了一个山西省财贸干部学校,地点在五一路与杏花岭交界的拐角处的一个大院里,主要任务是进行全省工商企业财会物价人员的短期培训。
1973年财经学院恢复后,这种培训活动从未停止过,一直持续到改革开放后的1979年。多次的培训活动我都参与其中,培训对象既有商业、供销系统的会计人员,也有轻工系统及人民公社队办企业和生产队会计。
1980年9月在财院校门口留念
一、1973年9月,为吕梁地区商业系统进行会计培训
那次培训是在吕梁地区的汾阳县进行的,由地区商业局办公室主任任应熊同志负责组织和管理。学院会计大队(那时还不是系)派出张坤轩、周树森、李广茂和我负责讲课,我们和全体学员同吃同住同活动,培训工作进行的既紧张又活泼。上午讲课、下午分组讨论、做练习题,晚上学唱革命歌曲。学员们学的很认真,唱得也饶有兴趣。最后经过考核测试,全部合格。培训结束后,汾阳县外贸公司用一辆大卡车把我们连人带行李送回了太原。当我们回到学校时,很高兴的看到当年招录的180名新生已经入学上课,他们是财院恢复后入学的第一批学生。
二、1975年6月,运城地区大培训,一次特殊的毕业实习
这次培训规模大,会计大队组建了三个小分队。第一小分队,由高宏章老师带领73工会班的五名学生负责运城地区二轻系统的培训;第二小分队由张坤轩老师带领73商会班的五名学生负责运城地区供销系统的培训;第三小分队由我带领73商会班五名学生负责运城地区商业系统的培训。为了保证讲课效果,先在学校进行分工准备,我带的五名学生的具体分工是:李言志主讲批发商品流转的核算;李文梅主讲零售商品流转的核算;魏明霞主讲商品流通费用的核算;崔玉花主讲包装物固定资产的核算;蔡淑芳主讲商业利润的核算。在此基础上,我们下到运城地区的芮城县,再到有关单位调查实践,收集实例,充实讲课内容。这样做,既起到了毕业实践的作用,又能做到讲课时理论紧密联系实际。
在芮城县招待所那段时间,发生了一个小小的故事。一天中午午休时,我忘记关窗户,受风着凉,头昏脑胀,呕吐不止,医院诊断为胃肠型感冒,在县人民医院观察治疗数日。期间,学生李文梅主动承担了给我做饭送饭的任务。阳历六月的芮城县,骄阳红似火,她每天从招待所食堂做上稀饭或汤面,中午顶着炎炎烈日给我送到医院。那时那种真实的师生情谊至今回想起来仍让我难以忘怀。
培训讲课是在芮城县委党校进行的。由于五名同学事先做了充分的准备,最终都圆满的完成了各自承担的讲课任务,受到了学员们的好评。期间又赶上龙口夺食,我们还和全体学员一道去附近的一个生产队进行了一天收割小麦的劳动。
三、以实际行动为普及大寨县做贡献,在晋中祁县培训生产队会计
培训生产队会计是大姑娘坐轿——头一回。
讲工商企业会计,有教材,有教师。讲生产队会计,一无教材,二无教师,怎么办?我们找山西省人民银行农财处求助,得到了他们的大力支持,王根维处长亲临学院给我们详细讲解生产队的主要经济业务和记账方法以及账务处理程序,并提供了不少相关的文件和资料。那时全国各行各业多种记账方法并存,工业企业是传统的借贷记帐法;商业企业是增减记账法;农业会计是现金收付记账法。我们就来个“先当学生,后当先生”,“现买现卖”,在认真学习,全面掌握,融会贯通的基础上,在1976年4月份,我带领74商会班的陈梦龙、张覃生、孙云萍、李栓林、邰岩萍等同学,赶赴祁县东观公社,对全县120多名生产队会计进行了学习培训。我负责主讲,同学们负责分片辅导。这次培训,拓宽了我的会计知识面,为后来开设农业会计课程打下了基础。
四、为临汾地区社队局进行社队企业会计培训
1977年11月初,我领着75工会班的白品芳、王小宝、王迪平、王秀海、王新峰、侯改川、刘万章、刘金龙8位同学,赴临汾市为临汾地区社队局进行了为期一周的社队企业会计培训。那时国家大力提倡“开门办学”,鼓励高校师生走出校门,联系实际,服务社会,这次培训也是为了响应这一号召而举办的。在临汾地区招待所里,我们有幸遇到了原中央人民广播电台著名播音员齐越老师,他也是响应“开门办学”的号召,带领着北京广播学院的部分学生来临汾参加一个国家广电总局召开的现场会。在培训结束前往火车站购买车票时,发生了一次不小的误会,让我虚惊一场。我曾以“偶遇齐越”和“买车票遇险”为题写过两篇文章,分别刊登在太原晚报老年/往事版。
五、为太原市百货公司进行会计培训
1979年2月,由会计系商业财会教研室承担了对太原市百货公司进行的会计培训。接受培训的38名学员,分别来自该公司下属的大百货批发部、小商品批发部、五一百货大楼、妇女儿童商坊、先锋商店等30多个营业网点,且都是清一色的女营业员。我们针对该公司的经营特点和学院的具体情况,有针对性地讲解了商业会计核算的基本内容,增减记账法、财会人员的职业道德等内容。为期十天的脱产培训,达到了预期目的。不久,这批学员都陆续走上了会计和出纳岗位。那一年是改革开放后的第一个年头,也是我们面向社会进行的最后一次培训。
培训结束时,我和公司领导及全体学员在柳北照相馆合影留念。
那些年的会计培训,既符合“开门办学”的要求,也是一种服务社会的举措。同时也从另一个角度体现了那个时期“教育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教育方针。这些会计培训的记忆,既是我个人的记忆,也是学校的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