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山财情怀
  • 当前位置: 首页 >> 山财情怀 >> 正文

    山西经济管理学院筹建计算中心回忆录

    发布时间:2021-04-22  作者:  来源:   点击数:

    作者:王美蓉

    一、初建计算中心

    山西经济管理学院是1985年国家教委批准的普通高等院校,早在1983年就开始筹备,并以山西大学分校、财经学院分院挂牌招收大专生,采取边教学边筹划建设的模式办学。

    我是19857月调入本院的,当时到计统学校报到,当时接待我的是范文和张亚光老师,我是调入本校的第67名,是以“教师”调入的第二人。8月份开学后的学院已暂时迁到司法学校教学楼内,当时的信息系包括数学和计算机的课程,由张亚光老师领导,叫做一套人马,两块牌子,计算中心的建立由我临时负责。

    机房定在司法学校教学楼二层的一间教室内,计算机是由省计委调拨的十台微型计算机,包括机桌、主机、外部设备(显示器、键盘、打印机)、说明书、打印纸等。记得当时我写了三份报告,购买机房的应用器具,一份是简单的维修工具,包括:改锥、钳子、电烙铁、万用表等交教务处周静那里,一份是清洁用具,包括:地板革、窗帘、工作服、托、盖机布、墩布、抹布等交行政科弓选清科长处,另一份是电源设备,包括三相动力电源配置、配电板、刀闸、插销板、电源线等,交动力科配备。三份报告分别列出所需物品规格、数量,交由院领导庞清院长签字,由各相关部门负责购买,当时领导支持,各部门积极配合,一周左右时间,机房布置起来了。这时起到1985年八月底,有一天记得已经下班了,大部分老师已回家,这时教务处的杨跃武叫我去接机器,说省计委拨给我们的机器运到了,叫我们去卸车搬机器和打印纸,这可怎么办?急忙跑到操场去找人,看到有几个学生在打球,赶紧跑过来说明情况,请求学生们帮忙,还好,六七个男生跟过来七手八脚把机器设备和打印纸先搬到教务处存放,经再三道谢,让学生们赶快去食堂吃饭,否则晚饭就吃不上了。这几位同学不知哪个学校,不知什么名字,更没有给他们发放补贴,但他们能为学校建设出力,解决燃眉之急,我从内心敬佩他们。机器设备都有了,接下来计算中心的建设还有不少体力活,搬机器、摆机桌、布电源、铺地板革挂窗帘……当时信息系的年轻老师们:毕建栋、张培军、杨慧刚、南志红、邓嵩,加班加点,礼拜日不休息,晚上在机房值班,为计算中心的建设和正常运作立下了汗马功劳。

    回忆当时的经管人,大家都有一个共同的目标,那就是边建设边教学,为能尽早开展正常的教学活动,让教师能上机备好课,学生能上机实践,上下一条心,领导信任,各部门紧密配合,大家齐动手不论学生老师领导都能吃苦耐劳,任劳任怨,不讲条件,不计报酬,加班加点,那时公交车只能到山大旧校门口,经常需要步行走到司法学校上班,没有修好马路只有土路,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下大雨时需要在院子里的水管上冲了腿和脚上的泥才能进到楼里。有时老师还吃不上饭,而学生经常没地方上晚自习,需要跑到山西大学的教室学习。可见当时条件的艰苦。

    二、搬迁

    在司法学校大约呆了一年,19867月学院搬回现校址当时临建的平房,现在幼儿园的房子当时已盖好,学生可在教室上课,幼儿园的大游艺室就是学校的大会议室,校长各办公室都在平房,我们的机房也在临建平房的最后一排房内,经过简单的装修,地板涂了油漆,安装了窗式空调,搬迁由我和李晓峯负责,我们要求一是不能丢失设备,二是设备不能损坏,必须完好无损,我们把显示屏幕易碎部位都用盖机布包好,装上车后一遍遍数数,一遍遍检查,卸车后再数,保证万无一失,这样很顺利的搬回了平房。

    平房机房所需的窗式空调,当时在太原是不能随便买的,记得是托闫国庆老师帮助才拿到审批而购买的。

    学院基建进度很快,19877月主楼和东西配楼建好后,准备将计算机机房迁到东配楼的一层,这时计算中心已有专职人员七人:李晓峯、黄伟、徐咏梅、梁艳、王泰永、刘昌军。计算中心主任朱承烈教授派来信息系的学生,在下午课后来计算中心帮忙搬运设备。

    东配楼一二层作为计算中心的机房是院领导在规划时决定的,在房屋设计单位西安西北设计院进行房屋设计前由我提出了对房屋的承重、墙石、地面、电源管孔、接地电阻等要求提出书面建议并和他们进行了座谈,房屋交工后的装修(当时只装修了一层的机房)也顺利完成,大约在1987年暑假前的一天,下午计算中心工作人员做搬运设备前的准备工作,各自明确分工,同学来到时搬机器,由于机器件数多,号散,全部是人工搬运,没有车,要从学院最南面的平房搬到最北面的东配楼一层机房,我们采取两步走,先把设备搬到东配楼外面的空地上,再往楼里搬,由于教室大,机器重,搬机器的同学又累又饿,因天色已晚,学校早已过了开饭时间,有些同学已打算去吃饭,这时我看到工作量还相当大,如果同学们走了,靠我们几个工作人员无法尽快完成任务,这时除安排李晓峯去食堂安排给同学们留饭,我站在一台机桌上招呼同学们:“同学们大家辛苦了,我们已派人去食堂联系留饭了,大家加把劲,把这些机器搬进去我们就可以去吃饭了。”同学们听到后热情高涨,大家动手抬的抬,搬的搬,很快机器设备全部搬到机房,并帮助工作人员摆好机桌、放好机器,然后才去吃饭。感谢信息系的同学在学校建设中,在计算机机房建设中出力流汗,向他们致敬!

    这就是我们现在财大东配楼一层的机房,那时机房安顿好后,着手建立机房各项规章制度,教师备课和学生上机分别作了安排,大家一起讨论好后由我和刘丽萱起草,后经过系和院批准后执行。

     随后我们又买进一些设备,如IBMPC-XT,IBMPC286等,使机房具备了一定的规模。由于年龄的关系,19984月我50岁时,学校免去我计算中心副主任职务,我不再负责计算中心的工作。

    三、值班

    1985年建院初期,学院对计算中心非常重视,要求我们夜晚值班,得到这些设备不容易,又是一面建设一面教学得必不可少的设备,因此不能出现任何问题,当时我虽然临时负责,但也感到责任重大。相对来讲,在司法学校的教学楼二层比较安全。

    在机房一角由柜子隔出一个空间,学校给配备了床、被褥等用品,由信息系的年轻教师毕建栋、邓嵩、张佩军等人轮流值夜班,只发生过电源故障都得到及时处理,未造成机器设备受损的情况。

    等到1986年搬到本校临建的平房,计算中心的安全问题就不容乐观了,平房的南面就是学校矮矮的一道围墙,围墙外面就是荒郊野外,没有马路,没有住户,这里正是城乡结合部,就太原市来说,当时也是最不安全的地方,因此加强值班,看好我们的机器设备尤其重要。我们每天晚上都有人值班。11月份送上了暖气,有一天夜里李晓峯值班时,暖气漏水,由于及时通知了维修人员,机房没有造成损失,只是办公室泡进了水里,损失了一些打印纸。

    很快进入1987年,春节期间,除夕夜谁来值班,只好自己来值班,越是年节越要提高警惕,晚饭后我乘车到山大旧校门口,然后步行,没有马路,没有路灯,没有行人,走在漆黑的路上,万籁俱寂,(那年不许放炮),北风呼啸,大雪纷飞,啊!看到了校门,走到了机房。查看一遍后就关门睡觉。由于平房,厕所还在外面,生活的不方便自不用说,半夜听到墙外的狗在疯狂的吼叫,是不是有什么情况?赶快穿衣起床,拿好手电筒,拿上事先准备好防身用的一个墩布把(木棍),围绕机房前后查看一圈确定没有异常后才又回屋睡觉。这一晚虽然没能和家人一起看春晚,但我觉得心里很踏实。

    计算中心由平房搬到东配楼一层后条件得到了根本的改善,有了专门值班的房间,值班的人员夜晚也派专人,记得有学生,有家属,也有专门雇用的临时工,东配楼也有专人一天二十四小时值班,保卫处也有人值班,我负责的这段时间没有发生过机器设备损坏丢失的安全事故。但是安装机器的房屋是新建的,房屋还是出现过问题的。1987年暑假,有一天我在机房值班,瓢泼大雨下个不停,这是看到不好,顺墙在往下流水,快去机房查看,靠墙的机桌已经很危险,赶快挪开,然后锁好门,去找后勤部门维修人员,由于该房的房顶防水设施没有处理好,从楼顶一直漏水漏到一层。由于有值班人员及时发现得到及时处理才没有造成损失。

    四、发现并解决计算机病毒

    1989年四五月份,信息系85级同学在上机时发现了计算机屏幕“下雨现象,屏幕上只是不停地落下白色的斑点,其他什么指令也不执行了。而且机房中“下雨”的计算机越来越多,怎么办呢?真是一筹莫展,束手无策。那时对计算机病毒没有任何概念,从未听说,闻所未闻,只听说过人感染了病毒,计算机也会像人一样感染病毒吗?

    带着一系列的问题,学习查阅报纸(当时有计算机世界报、软件报等)杂志资料。认识了计算机病毒,对计算机病毒的定义,它有哪些特点、类型,计算机病毒是哪里来的,现在国内外的现状,它有哪些危害?对这些有了初步认识后就给信息系和学院写了“关于计算机病毒的疫情报告”,该报告的草稿附后(本人留存的可能与上交的报告有出入)。认识到我国西南铝厂在19893月份首先发现的小球病毒,我校计算中心感染的正是这种病毒,它是在计算机操作系统层面修改了相应地址,使用汇编语言,查找恢复相应的地址,就可以修复计算机使恢复正常使用。

    当我们修复了一台又一台感染了小球病毒的计算机后,第二天学生来上课又出现了同样的现象,病毒陆续出现,经大家开会商讨对策,由于学生来上机是带自己的软盘使用,有时他们会在休息时间到另外学校的计算机上做程序,因为计算机病毒的传染性特别强,感染了病毒的软盘再到本校计算机上使用就又传染了本校的计算机,只有控制住软盘才能从根源上解决计算机病毒,我们修订了上机规则,学生按班把软盘交到计算中心,由徐咏梅同志管理有专门的柜子存放,上机前领盘,上完机交回,软盘不能离开机房。我们花了很大的力气检查、清除软盘携带的病毒,保证存放在柜中的软盘都是干净的,再清除每台计算机硬盘上携带的病毒,这样在相当场一段时间内克服了计算机病毒的侵扰,同学能正常上机,教师也能正常备课了。

    五、带学生实习

    本院经济信息管理系是全国高等院校建立这个系的第三家,当时只有人民大学和上海的一所经济类高校设该专业,信息83级是我校的第一届毕业生,院系领导非常重视,当时郑达谦院长和朱承烈系主任都是从省计委调来的,他们和国家计委的领导和专家都很熟悉,为了83信息学生的实习,他们亲自跑北京国家计委和计委计算中心联系好,确定这次实习除了去国家计委计算中心,还有当时国内建立管理信息系统首屈一指的首都钢铁公司参观学习。199610月,学校派我和卫文老师去北京安排具体实习事宜,国家计委计算中心已经联系好了不用再找,主要是联系首钢,我和卫文持介绍信来到首钢总部,接到的同志一看我们是山西的,又不是钢铁部门的,一口回绝我们,说只接待钢院实习的学生。没办法只好离开总部另想办法,在乘坐的公交车上,我眼前突然一亮,路旁一个单位的门旁立着“首钢电子部”的牌子,这时公交正好到站,我赶快招呼卫文下车,来到首钢电子部,亮出介绍信说明来意,首钢电子部的领导很痛快地答应我们来实习地要求,除了具体安排了实习的地点、讲课的专家、实习的费用等外还给我们介绍了首钢招待所住宿,食堂吃饭等事项,首钢招待所又干净又便宜,在食堂吃饭有内部补贴,饭菜都比外面便宜。就是离国家计委计算中心比较远,不过北京公交发达,给学生买好月票,转车还算方便。(我和卫文圆满完成任务回太原接参加实习的同学和老师),这次实习很多同学是第一次来北京,我也是第一次带这四五十人外出,压力很大,一个人带七千多元人民币,虽然通过银行汇到北京,只能汇到北京理事路的一家银行,要取出现金乘公交转车才能到达首钢电子部,我就找班上两名身高力大的男生陪我去取钱、送钱。实习过程中我们严格执行纪律,不许迟到早退,有事必须请假。这次实习使学生和老师见识了最先进大型的管理信息系统,听到许多专家的讲解,还有刚从国外回来的一流专家的讲座,同学和老师都感到收获巨大。(附实习总结的草稿)除了实习本身,很多同学见识到了北京首都的人文风范,学会了在公交车上读报,不见了嬉笑打闹、大声喧哗,不少人在北京买了风衣,回来的路上看到穿着风衣的同学,是显得文明、英俊又帅气。再也不见有人随地吐痰了。

    实习回来总结会受到院系领导的表扬。

    上一条:求学篇(母校情)
    下一条:墨润书香助成长——山西财经学院文印室工作侧记